莎莎化妆品连锁店内地发展缓慢
作者:admin 日期:2012-03-13 浏览
  在过去5年间,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发展迅速。2011年,中国化妆品行业的零售市场规模接近千亿元,增长率接近20%。与此同时,化妆品连锁专卖也逐渐成为继百货商场之外新的销售渠道。莎莎、丝芙兰等国际连锁品牌相继进入国内市场。

  亚洲最大的化妆品连锁店莎莎虽然在香港如鱼得水,深受大陆及香港顾客的喜爱。但自2005年进入内地以来,业绩却并不理想。截至2011年9月底的6个月中,亏损为1975万元。过去的6年间的累积亏损超1亿元港币。虽然此前计划在2011年达到100家内地店铺的规模,但目前只开张了44家。

  香港市场脱颖而出靠的是良好的服务、优惠的价格和齐全的品种,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莎莎在内地的发展缓慢?

  首先,大陆复杂的政策环境使得莎莎的价格优势荡然无存。

  吸引大陆游客在香港莎莎的购物的最大原因是低价。香港进口化妆品采取免税政策。相比起来,大陆进口化妆品由于进口税收的存在,价格居高不下,高档护肤类化妆品消费税达30%, 6.5%至10%关税,还有17%的增值税。

  大陆不承认欧洲的卫生检疫标准,进口化妆品需要重新在国内进行一年的卫生检疫,不仅如此,由于国内卫生部颁发的卫生检疫号、中文标签是唯一的,且仅属于申请者所有。那些已进入内地的一线化妆品已经成为独家拥有者,莎莎只能通过与它们合作进行销售,在货源、价格制定上都比较被动。

  其次,在价格策略上,莎莎的惯用策略与一线品牌在大陆的策略大相径庭,因此未能获得它们的支持。

  长期以来,国际化妆品拼在香港的定价都比大陆低许多,而且由于竞争激励,促销、打折的机会也多。香港莎莎店内,兰蔻、雅诗兰黛、Dior等一线品牌的化妆品价格都要比商场专柜低上三到五成。而在大陆,这些品牌在大陆市场仍走高端高价路线,很少频繁打折促销,而且还有不断涨价的趋势。进入2012年,化妆品关税有所下调,但一线打牌依旧采取了涨价的策略。这些大牌们并不乐意见到自己的产品在莎莎店里卖得比专柜便宜这么多。因此不愿意与莎莎合作。

  第三,在大陆,专卖店渠道的谈判力远没有香港那么强。

  在没有价格优势的情况下,想要获得大品牌的支持只有靠销量的优势,但专卖店在大陆渠道中的低位远不及香港。香港护肤和化妆品主要通过莎莎这样的专卖店销售,2007年,专卖店的渠道份额就已经占到了42%,其次是超市19%,而百货商店的份额只有17%。莎莎亦有足够的规模优势与谈判能力迫使品牌商默认其与百货公司至少20%的价差,莎莎甚至可定期推出3折倾销价,品牌商亦无异议。而大陆的化妆品仍主要通过百货商场和超市销售,在与大品牌接触的时候,专卖店与百货商场相比,很难获得更多的优势。香港莎莎中国内地分店地址及电话

  因此,在大陆,sasa的多品种优势并没能发挥。在香港能为顾客提供400多个品牌,2万多个品种的商品,光是面膜品牌就超过100个的莎莎,进入内地之后只能提供200多个品牌的7000多个品种。

  第四,化妆品消费偏好的差异。

  香港的化妆品消费水平远高于大陆水平。2010年,包含香港、台湾在内大中华区的化妆品人均年消费额为6.7欧元,而日本为148欧元,韩国63欧元,香港也早就超过80欧元。不同的消费水平决定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需求不同。除了一线品牌外,莎莎独家代理的大量欧美的美容院线产品,在香港,这类品牌具有较高的消费者认知度,销售业绩能够占到莎莎总销量的40%。然而内地高端消费者目前仍主要消费迪奥、兰蔻等知名品牌,对美容院品牌的知之甚少,加上大多数为美容院产品比较高端,较高的价格也让消费者望而却步。

  在重重阻力面前,莎莎首先应当建立适合本土用户的产品组合,要么走屈臣氏似的亲民产品路线,靠服务取胜,要么像丝芙兰一样选择有产品背景的合作伙伴,推出有别于百货商场的产品组合,或是仍走独家代理的路线,但转向近年来深受网络用户喜爱的药妆和天然有机护肤品。例如丝芙兰独家引进的台湾品牌宠爱之名,在北京的首日销售就达到30万。但其在消费者心中已形成的产品丰富、折扣多等品牌印象无疑是其转型的最大障碍,如何让消费者从最初的失望变为惊喜,莎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