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观察与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位都有所耳闻,甚至有切肤之痛,有可能我们的子女或者我们的亲戚朋友上大学的子女都有就业难的,而且最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如果说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是因为经济危机引起的,那么,今年年初的时候,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两个就业难的群体,现在,这两个群体只剩一个群体了,农民工就业不难了,现在农民工短缺,珠三角、长江三角的老板雇用农民工都不容易了,但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很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是情有独钟。几年前我曾经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专门做过《大学生就业为什么这么难》的讲座。我为什么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情有独钟呢?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提出这个问题的始作俑者之一。如果大家曾经上网注意过的话,有人叫我“大学扩招之父”,也有人叫我“大学产业化之父”。我承认对大学扩招,我也是起了点作用的,但是对“大学产业化”,我是蒙不白之冤,因为我从来没有谈过、也没有支持过大学教育产业化的问题。我也不反对,说实在的,因为教育到底应不应该产业化这个问题,不是一句话能够讲清楚的,教育的其中一部分应该产业化,还有一部分不能产业化。现在呢?说能产业化的和认为不能产业化的都各自拿教育来说事,说这些话的人心目中的教育其实是不同的教育,说不应该产业化的拿基础教育来说事,说应该产业化的拿职业教育等等来说事,尽管大家用的是一个词语,其实大家说的不是一个事情。不管怎么样,很多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造成的,因为我们扩招太快、太多了。
1978年,我和我太太给总理写了一封信,起了一点作用,但是只是“最后一碗饭”的作用。好比吃饭,吃到最后一碗饭的时候饱了,人们说早知道吃这一碗就饱,前头就不应该吃了。实际上,扩大教育很多人都在谈,只不过我们是最后一个谈,用了经济等各方面的分析,打动了我们的一些领导,他们愿意支持扩大教育。不管怎么样,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个现象。问题是大学生就业为什么难?直接原因之一当然是扩招。
1998年,每年大概招107万个大学生,去年已经是将近700万大学生,十年左右大学扩招了近7倍,经济大概只增加了2倍多一些,大学扩招7倍,好象说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但是不能简单的用算术来说事,好像是经济增长了2倍,大学扩招了7倍,肯定是扩多了。问题是,这里得有个假设,假设十年前我们的大学招生人数是对的,十年前大学生的招生数量是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速度的,后来扩招了,所以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但问题是十年前那个招生数量对不对?
在提出扩招的时候,算了一笔账,当时全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的大学生占人口的比例都是用“适龄青年入学率”,即18到22岁应该上大学的适龄青年有多少上了大学。当时中国只有4%,还把夜校、电视大学、大专都包括进去了才只有4%,大专和本科大概只有2.6%,100个18到22岁的青年只有2.6个上大学。当时,印度是8%,菲律宾31%,泰国37%,更不要说美国70%以上了,我们和美国比不了,美国的人均GDP多我们十倍,难道我们和菲律宾也比不了吗?我们的人均GDP超过菲律宾,我们和泰国GDP差不多,为什么菲律宾31%的适龄青年上大学,而我们只有2.6%呢?我们总不能比印度还差吧?印度人均GDP还不到中国一半,印度经济增长率还不到中国一半,为什么印度有8%的大学入学率,咱们只有4%呢?大家都知道咱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上大学多难啊!我们当时的思路是“精英教育”,我们国家拿不出钱来,所以我们不能办那么多大学,事实证明,大学真扩招了就有这么多“精英”。
现在有种说法,大学生失业,这些人并不是因为上大学失业了,如果不上大学没准早就失业了。因为这些人不是大学扩招了从天上掉下来的,他们早已在这个社会上了,如果不上大学没准高中就失业了,不上高中没准初中就失业了,上了大学,哪怕失业很快也能找到工作,一辈子还能做出更大的贡献,他自己也能有较好的生活。
另外一个说法,我们大学掉价了,含金量不高了。
当然,任何一个社会只要扩大了教育,那么扩大到最后一个也叫大学生,比如第701个大学生可能没有十年前第101个大学生水平高,因为招生扩大了7倍,学生的素质会差一些,如果拿现在的700万的最尖子学生和那个时候的100万比,现在学生肯定比那个时候更好,因此这些都不能成为理由。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经济增长那么快,我们扩招后,现在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是22%到23%,现在上大学没有那么难了,尽管每次高考还是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父母、爷爷奶奶的心,毕竟现在上大学没有当年那么难了。
但是,适龄青年入学率只有22%,大学生怎么就找不到工作呢?最近公布的数字,7月份大学生一次就业率是72%到73%,那也就是说到7月份为止,我们还有27%左右的大学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其实我们现在的22%、23%的大学生入学率并不高,到现在还没有十年前的菲律宾、泰国的大学生入学率高,怎么就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呢?我们走访了很多企业,企业说我们要招人,但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大学生说我们削尖脑袋也找不到工作,因此,现在是有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从宏观来说,我们大学生不应该找不到工作,因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和同等水平的发展国家比较,我们的上大学的比例还是比较低的,经济增长又是比很多国家都快的!现实是,确实有27%左右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这27%并不是永远找不到工作,一般到了十二月份左右大概百分之九十几都找到工作了,还剩了百分之几。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中,有些人就需要一个寻找的过程,那么我们所说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半年的缓冲期。
第二,和大学生找工作本身的定义有关,我们现在说的是否找到工作是指有没有签劳动合同,没有签劳动合同的不算找到工作,那些在中关村店里跑的、甚至自己创业的,都不算已经找到工作了。在计划经济时代确实每个人都有工作,我是77级、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们毕业时当天宣布,第二天拿着行李走人,每个人一定有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那是完全分配的,你不去不行,有个别同学闹意见,最后也要去分配的单位工作,那时候分到哪儿到哪儿。我们现在是大学生自己选择了,很多大学生有两三个工作机会,但是很犹豫。大学生都愿意在大城市、都愿意找好的工作,确实不太容易,但总体上来说,这里面还是有问题,真正问题在于什么地方?
大学生失业或者就业难并不是今年才有的,由于金融危机,所以把很多问题都归结于金融危机,但实际上,百分之七十几的就业率已经很多年了,并不是今年才有的,实际上今年的就业率反而比往年还多了一点点,因为政府等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也就是说每年到了7月份毕业时,有百分之二三十的失业或者没找到工作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短期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事情,应该引起社会的注意,应该想办法解决。大学生毕竟是社会挑出来的精英,高中生、初中生失业还情有可原,大学生经过那么多年的学习和训练,家长花了那么多钱,国家给这么多钱来培养大学生、他们自己也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失业的症结在哪里呢?为什么大学生就业这么难呢?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在内,认为我们的大学教育和市场需求不太吻合,这个非常有关系。我们很多企业说我们要人哟,但是找不到我们需要的人、我们满意的人,大学生又找不到满意的单位。大家可以看到每次公务员招聘都是人山人海,大家都想去当公务员,还有个现象就是大学生跳槽非常普遍,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一年以后相当部分又换了一个工作,因此,现在很多企业不愿意要大学生,招来后凳子没坐热就跳到别的地方去了。大学生不稳定,为什么呢?我们国家的经济和经济结构一日千里的变化,而我们教育还跟不上,教育和课程相当部分还是一种“精英教育”的方式,培养学者、工程师、科学家、教授的方式。77级的时候,招收了29万大学生,是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是十届的中学生考大学,招收是现在的二十分之一,当时毕业的大学生能找到比较好的工作,或者说能分到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扩大二十倍以后,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这种机遇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还是一种“精英式的教育”,或者我们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没有及时的改进。
但是,换句话又说,现在企业找不到满意的大学生,主要抱怨在哪一方面呢?抱怨大学生书本知识还学得不够,学的学科和企业应用不吻合,觉得大学生不懂人情世故,能力不够?雇用大学生短期内根本上不了手,或者根本解决不了要解决的问题?我了解了很多企业,他们认为更多是后者,更多的认为我们大学生的能力太差,特别是待人接物的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太差。所以,企业在面试时,觉得很多大学生短期内训练不出来,根本不是想要的人才。如果说这三种能力即使大学改革了,教材变了,在大学里能解决吗?我怀疑。比如说大学开设能力课、待人接物课,让老师在课堂上讲,同学们按部就班考试,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
不知在座的有没有从企业或者单位来的?你们在招收大学生时,你们觉得这种能力能在大学培养出来吗?我很怀疑。那么怎么办呢?如果这些能力都不是在大学里培养出来的,现在这么多的独生子女,很多人归咎于“独生子女政策”,在家里都是娇生惯养,所以没有这些能力,因此要解决问题得先解决独生子女政策,独生子女政策至少18年后才见效,这18年里怎么办?所以,我在想,如果这些能力在大学里学不到,能不能找到别的方法,跳出大学来考虑,跳出大学来培养大学生的这些能力。具体怎么做呢?其他国家又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别的国家大学课堂里是不是专门有这样的课程解决这样的问题呢?
据我了解,别的国家不是在大学里专门设置这样的课程,更多的是把学生逼到社会上去。我们的大学生初到社会上,碰了几个钉子后,慢慢都学会了,过几年这些人都能游刃有余了。只是一开始特别困难,所以,表现为一开始就业难。其他国家具体怎么操作的呢?主要通过大学生暑期实践来部分解决。美国每个暑假几乎所有大学生都出去,到各种各样的地方打工,这叫做“暑期实践”。美国的暑假有3个月,以前我们认为美国的老师真懒。我们当时去美国上学时也觉得他们的老师真懒,暑假竟然有3个月,平时还有很多假期。现在体会到不是美国老师懒,是逼着学生勤奋。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出去实习,让学生去各种单位、工厂、田间,甚至麦当劳干活,工作几个月赚点小钱,更重要的是能够接触真实社会,了解现实社会。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我们大学生有很好的暑期实践系统,一个大学生有四年的暑假实践,头年有3个月到农村去,到村委会干3个月,真正体会农村是什么样。第二年到一个民营企业打工,去看看小型的民营企业是怎么运转的。第三年到一个大型的国企,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国企的工作,是否喜欢国企的机制,甚至到政府部门打杂。这样几次实践后,在四年中什么都接触一下,大企业、小企业、农村、国企、政府都做了一段时间,比较了解了社会,了解了很多行业不同工作人员所做的工作。明白了原来一个小职员在一个单位很长时间的工作就是端茶、倒水、扫地,知道原来自己不喜欢政府部门,原来自己喜欢小企业,因为小企业的老板很欣赏自己,在小企业里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没准几年后,自己还有机会当老板。
中国大学生有这些经历后,第一清楚了自己的目标,不像现在的大学生好高骛远,总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而出去就碰一鼻子灰,因为在暑假实习期间,他已经好几次碰灰了,而一个实习生,人家对他要求不高,他自己要求也不高,相对的适应能力就好的多。另外一个,让他对社会有所了解,知道各行各业在干什么,能清楚自己喜欢什么,等到毕业找工作时,他的心理期望值就没有那么高。反过来呢,社会对大学生也有所了解,在国外,很多的大学生找工作,实际上在暑假实习时就在工作了,因为表现不错,毕业后直接到实习单位上班了。甚至都签约了,所以第三年第四年的暑假对国外大学生非常的重要。相当部分就签约了,工作几个月后,企业就对学生有了个了解,知道他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并且,经过了这些实习,大学生也成熟多了,待人接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就强多了。也就是说经过这些实践后,大学生已经是半成品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那么有了这些操作,既可以部分的解决失业问题,并且大学生的能力也有了大大的加强。
稍微老一辈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1964年的时候,毛主席当时就提出了教育改革,要“学工学农学军”!我们初中时就到了农村,一个学期内,一个月在工厂,一个月在农村,一个月在军训,还剩下一个月学习。有没有好处呢?也有些好处,很小的时候就了解了很多东西,但是有点过分了,第一,太小了,西方提倡去实践不是中学生、小学生去实践,我们那个时候几乎都是中学生、小学生在“学工学农学军”,而真正的大学生倒没有去。中学生、小学生去实践,他们的能力还不够,其他国家也都是大学生去实习。第二,我们当时实习是学校组织的,而现在实习完全由自己找,并且这种实习和学校组织的“毕业实习”还不一样,毕业实习是和专业相关的实习,由学校组织的,和我现在说的暑期实践不一样,那种学校组织的实习对社会的了解、能力的培养远远低于我现在所说的暑期实践。
因此,我认为,大学生的暑期实践应该当成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作为大学生的一门自选课程。与此对应:
第一,延长大学生的暑期时间,从2个月延长到3个月。
第二,全社会帮助大学生,吸收大学生做暑期实践,这个需要社会的帮忙,在国外,政府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配合吸收大学生的暑期实践。我们现在都在谈企业及政府的社会责任,把吸纳大学生实践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在暑期尽可能多的招收大学生来企业实习,把这个当成企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国家也要承担一点教育成本,比如安全的成本,在实习过程可能出现的事故等,国家要给所有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买一个保险,出了问题由国家承担。
第三、发动校友会,每个校友每年或者两年帮助一个校友暑期实践,要让校友帮助找个工作不太容易,但是帮着暑期找一份3个月的实习机会还是容易做到的,让暑期实践变成一种社会风气,这样可以相当部分的弥补大学生能力不够、适应能力不强,对企业不了解或者企业对大学生不了解,让大学生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尽早参与社会、了解社会,学习一些大学里学不到的东西。
有了这些训练,大学生四年毕业后和没有这些训练大不一样了。受企业的欢迎程度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也会有很大提高!这样,我们的大学教育,可能比现在好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提出来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能只盯着学校,我们要在校外找办法,这就是我提议的办法。谢谢大家!(本文作者:汤敏)
上一条:
辞职前后要注意是十个事项
下一条:
年底求职要做的事和不能犯的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