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首批女理发师 50年后拍首张合照
昨天下午,10名年过花甲的女理发师在中山公园聚首,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同学会”,纪念50年前的一段青春旅程——1962年,泉州开始招收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女理发师。
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第一批女理发师共招了11人,其中大多是小学、初中生,最小的15岁,最大的19岁。她们在老师傅的教导下,一手剪刀,一手梳子,慢慢地学起理发。
50年过去了,她们过得好吗?昨天下午,记者与这群理发师一同回忆起那段青春岁月。
相聚首,拍下今生第一张合照
“我有没有笑呀?”“照得好不好看呢?”昨天,10位60多岁的阿姨,相邀在市区中山公园拍合照,她们是泉州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女理发师。这是10个人第一次拍合照,所以阿姨们显得格外认真。
10姐妹的相聚,是陈钳治阿姨的主意。前阵子,她掐指一算,姐妹们都是1962年入行的,到2012年已经过去整整50年时间了。“时间这么久了,有些甚至要打十几二十个电话,才能联系上。”提起联系姐妹们,陈钳治阿姨说起当中的不易,她一遍遍地打电话,没联系上本人的,就从她们的亲戚朋友那边打听,最终让她如愿,联系上10个人,相约到中山公园见面。
30多年前,因为工作调动,陈阿姨离开了理发行业,从此,10姐妹没再相聚过。昨天下午,陈阿姨捺不住激动,早早就到公园等待。大家这么多年没相聚了,真的就像多年没见面的亲人一样,一见面都激动地相拥。“有的姐妹太激动了,拥抱着都快哭出来了。”陈阿姨说,10姐妹大部分都是1962年10月份前后进理发社开始做学徒的,所以她们特地约国庆节见面。
“太久没见面了,晚上要好好聚聚。”陈阿姨提议。拍完照,姐妹们就在附近的酒家吃饭。宴席上,大家聊得最多的还是50年前的事。
50年前,女理发师曾被人看不起
陈钳治阿姨,老家在南安,15岁那年,刚上完初二,母亲就离开人世,贫寒的家境迫使她不得不辍学。当年,父亲带她到泉州饮食服务公司找工作,恰逢理发社要招一批女理发师,经理看她乖巧聪明,就介绍她去当学徒。
她清晰地记得,初到理发社时,学徒每天都要通煤球、洗毛巾、扫地,每天都过得很充实。“那时候,老师傅对学徒们都很好。”陈阿姨说,当年老师傅教得很用心,一丝一缕都不马虎。师傅教完后,就得靠学徒们自己多练习。
“做学徒并不苦,最难受的是,当时女的当理发师,会被人瞧不起。”杨宝宝阿姨较陈阿姨早一点进理发社,她刚去学理发时,经常会有邻居耻笑她。陈阿姨也有过这样的感受,在她们的印象中,当时思想观念还很落后,很多人停留在“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上,而女理发师免不了要接触男顾客,这令很多人想不通。
“直到《女理发师》电影上映后,这种观念才慢慢淡化。”那时,她们很喜欢看王丹凤主演的这部电影,说的是家庭妇女冲破旧的思想束缚,积极参加服务性行业的故事。陈阿姨说,当年这部电影很受欢迎,很多人排队去买票。受到电影的影响,人们也放下了对女理发师的看法。“这些要我们经历过的人,感受才会深刻。”
当年,陈阿姨经常在理发竞赛中拿第一名,也算是女理发师中的“状元郎”,曾被选为行业标兵,“我的一张相片,穿白衬衫胸口佩戴工作证,以前挂在工人文化宫10多年。”说起这个,陈阿姨还很自豪。
50年后,老顾客爱她们的手艺
住在红梅新村的杨宝宝阿姨,今年66岁,如今,家中阳台还挂着面镜子,镜前摆着老式的理发椅。杨阿姨是个热心肠,很多老顾客因为常年找她理发,如今都离不开她。为此,51岁退休那年,杨阿姨就在自家阳台摆上椅子,帮老主顾理发。她得知有些老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还常常上门帮他们理发。这几年,虽然她身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可是杨阿姨从来没有拒绝过任何一个前来理发的老主顾。今年6月下旬,本报在松林社区开展帮老人理发的活动,杨阿姨还主动报名帮忙。
“现在10个人里,有9个还在理发。”陈阿姨说,10个姐妹中,只有她一个人离开了理发行业,其他9个人虽然退休了,但是都还没有离开理发行业。陈阿姨说,姐妹们的头发,都是互相帮着理的。她和杨阿姨的头发,每次都是王秀娥帮理的,王秀娥的店开在中山街裴巷,如今,还有许多老客户喜欢她的手艺。陈阿姨和杨阿姨差不多每个月都会去一趟,她们对王秀娥的手艺也很欣赏,一定要找到她才会放心。
附:电影《女理发师》剧情简介(摘自百度百科)
电影《女理发师》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62年,王丹凤、韩非、顾也鲁主演,描写家庭妇女,冲破旧的思想意识的束缚积极参加服务性行业的故事。
某商业部门的贾主任是家庭妇女华家芳的丈夫,他极力反对妻子学理发, 家芳趁其外出的机会,参加了理发行业的工作。
一天,家芳接获丈夫将于当天回家的信件,心慌意乱,以致在为顾客服务时,发型走样,遭到顾客的责难。傍晚,前往车站迎接贾主任 的是他多年不见的一位老朋友老赵, 见面后即一起到美味村餐馆进餐。老赵显得有点窘迫,躲躲闪闪,原来老赵的爱人是这家餐馆的服务员。他认为这是侍候人的行当,以致夫妻时生龃龉。贾主任得知原委,先是给老赵扣上“夫权思想”、“大男子主义” 的帽子,继之侃侃而谈,历数服务性行业的重要性。老赵深受启发,回家后就主动与妻子和好。
次日,老赵到贾主任家作客,发现家芳就是把他的发型剪成四不像的3号理发师。家芳也认出老赵就是那位愠怒而去的顾客 。两人面面相觑,贾主任则困惑不解。
而后,贾主任以为家芳真的像自己吹嘘的那样是在教书,而家芳却仍 在理发室服务,并成为遐迩闻名的 “三八红旗手”。
一天,贾主任慕名来到三八理发室,并指定要3号理发 师为他理发。家芳戴上大口罩,又摘下丈夫的深度近视眼镜, 给他理了发。
贾主任十分满意,倍加赞扬。恰巧记者来访,他才发现3号理发师正是自己的妻子,不禁瞠目结舌,惊愕不已。
影片围绕女性突破传统观念,走出家庭投身工作的故事展开,批判了虚荣思想和大男子主义,并贯穿使用了误会巧合与善意讽刺的小环节,片中所倡导的“劳动最光荣”的观念使得影片在笑声中蕴含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上一条:
80后美容师9年没陪家人过中秋
下一条:
美发美容店经营难 因预付式消费问题